2009年6月27日

反基的成因剖析

2005/8/23

原載於 HKUDB 基督教討論區

某些基督徒會稱一些人為「反基」,一些人又會自稱「反基」。究竟甚麼人才是「反基」呢?

根據維基百科全書,反基(Antichrist,又稱「敵基督」、「反基督」)是邪惡的化身和完全與真理違背的一個人或一個個體。

在新舊約全書中只有以下地方提及反基:

1. 誰是說謊話的呢?不是那不認耶穌為基督的嗎?不認父與子的,這就是敵基督的。〔約一2:22〕
2. 小子們哪,如今是末時了。你們曾聽見說,那敵基督的要來;現在已經有好些敵基督的出來了,從此我們就知道如今是末時了。〔約一2:18〕
3. 凡靈不認耶穌,就不是出於神;這是那敵基督者的靈。你們從前聽見他要來,現在已經在世上了。〔約一4:3〕
4. 因為世上有許多迷惑人的出來,他們不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;這就是那迷惑人、敵基督的。〔約二1:7〕

根據以上經文,反基就是不認耶穌為救主的人,「不認」是指「否認」、「不承認」,即必須是曾經接觸基督教、或已了解基督教,而又不信基督教的人。這似乎與維基百科與及我們的一般日常的用法有所不同。

而以中文字面解釋來說,反基就暗示有「反對基督教」的人的意思。如果真的這麼定義的話,就要考慮以下問題:
1. 反基是指反對基督教?是反對與基督教的所有人和事物?還是反對與基督教的部分人和事物?
2. 反基是指反對基督徒?是反對所有基督徒?還是反對部分基督徒?
3. 反基是指反對教會?是反對所有教會?還是反對部分教會?
4. 反基是指反對基督教教義?是反對所有基督教教義?還是部分基督教教義?

以上都似乎都沒有一致的共識。

從動機上來說,反基亦可被演譯為「企圖消滅基督教」的人,又或者從感覺上來說,反基是指「對基督教反感」的人。但是,只以動機或感覺來定義,卻又嫌不夠精確。

以教會或教徒觀點來說,「反基」的言行會對教會或教徒在推廣基督教上構成障礙,然後他們就會被指責為不符合教義,並與「魔鬼」、「邪靈」等扣上緊密關係。筆者認為這個「反基」的定義較適合本文討論。

教徒與反基的分歧

(本文不能歸納所有教徒或所有反基的見解,以下所述的「教徒」和「反基」,希望盡量代表大部分的意見。)

教徒的立場--認為反基是衝著神而來的,是對基督教信仰和神學的無知、態度驕傲自大和無禮貌、不講道理、只懂一味發泄性地罵基督教、教會和教徒。教徒為著信仰、真理而與反基戰鬥。

反基的立場--認為基督教的神根本不存在,所反對的是教義的殘酷、排他、不合理與矛盾,教會、神職人員對教徒的思想控制、歛財,和教徒的無知、偏執。反基為著多種原因成為反基,以下本文就會分析箇中原因。

彼此都有一定相對的立場而不易被改變。

教會一向灌輸二元對立的思想:天堂與地獄、神聖與世俗、上帝與魔鬼,而自然地,有基督徒就會有反基。這種二元對立的思想,會導致教徒無論在行為上和在思想上,都變得更依賴教會和神職人員,和更敵視外界。反基就成為了基督教一眾上下的假想敵,製造同仇敵愾氣氛,好讓教會令群體更團結、更易於控制和管理。

反基的出現

一般來說,對基督教毫無認識的人是不會反基的,因為他們不會有動機。反基普遍都是曾經受過基督教的傷害,套用一般教徒的用語:「受到弟兄姊妹的壞見證」。據筆者了解,有以下各種情況,會導致一個普通人成為反基(當然,那並非必然的情況):

1. 離教者

當基督徒成為離教者後,他們明白到基督教中的神是虛假的神,他們往往會後悔浪費了那麼多精神、時間和金錢在這個教身上,同時亦會有曾經長期受騙的感覺,所以他們會盡力告訴其他人,不要重蹈他們覆轍。另一方面,離教者可能曾經受到教會群體中的一些人所傷害,從而更對這個宗教恨之入骨。

離教者的朋友圈子,很多都集中在教會認識的。離教後,可能仍會維繫到小部分基督徒的友誼。儘管那些基督徒朋友都會識趣地不再提及宗教和教會的事,但仍然會在言行舉止間表露自己是基督徒的身分與價值觀。這對於離教者來說是相當矛盾的,一方面他們已不想再接觸這個宗教,但是卻無可避免地仍與教徒做朋友。很多時看到教徒在消耗了大部分時間與精力去參與事奉、浪費了教徒自己努力賺來的血汗錢來作奉獻,這些亦正是離教者以往所做令自己後悔的事。離教者以良好的出發點,想規勸他的教徒朋友,可是就往往觸及了既得利益者的神經,於是他們就被打成「反基」。

2. 一軛論受害者

(一軛論:《林後》6:14「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,不要同負一軛」,引申為不准許或不鼓勵信徒與非信徒拍拖及結婚,假如出現這情況,會因為彼此理念不同而最終導致慘淡收場。)

捧打鴛鴦,自古都是一件淒美的事,造就了許多史詩式的愛情故事:羅密歐與茱麗葉、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等,數之不盡。在現今戀愛自由的社會中,仍然有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,利用教徒對教會的忠心,逼迫教徒與非教徒的伴侶分開、要求教徒游說對方入教、多番歧視擁有非教徒伴侶的教徒等等,一對對的小情人,就要不斷承受那狠狠的折磨。部分非教徒的一方,會息事寧人,輕輕舉手決志,接受其他教徒祝賀一番,踏上成為「口裡相信、心裡不承認」的掛名教徒身分之路;另一部分人,就會燃燒起自己對這個宗教的忿恨,成為反基。

這類反基是相當悲哀的。他們眼見著自己身邊最愛的人,受著教會的思想控制及操控擺佈,卻又似乎無能為力。某些反基會不斷搜集基督教的罪證、教義的荒謬、殘酷的歷史等,展示在他們所愛的教徒面前,期望所愛的人會明白,從而離開基督教。無奈,教會的思想控制早已植入了教徒的腦袋,更加印證了強調「理念不同」的一軛論。經過教會群體弟兄姊妹的一番「了解」、「安慰」與引述聖經的「教導」,再自己一番掙扎後,就會決定忍痛與這個反基分開。

另一部分的反基,則會在不影響伴侶的情況下,自己暗自對這個宗教的真實一面增加了解,偷偷閱讀反基書籍、網站,並且在互聯網討論區上發表自己的反基見解。表面上,他們尊重對方的宗教自由,而且很可能會參與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,例如聖誕聚會、大型佈道會等,至少他們認為這可以令對方減少戒心。然而,教會溫水煮蛙式的壓力,會經由教徒再傳到非教徒伴侶身上,令反基身心壓力俱增。發展下去,可能會成為一個明顯的反基,與教會決一死戰,然後輸掉伴侶;或者成為掛名教徒,戴上教徒的假面具,一生成為教會內的異族;又或者,他們選擇忍耐,投鼠忌器地進行暗渡陳倉式的反基。

3. 教會學校的學生

教會學校的辦學理念,一定會有類似「宏揚基督信仰」、「敬神愛人」的目標和使命,這已經很明顯地告訴大家,一個不信的學生,送進這些學校後的命運,都會日夜受到正常教育以外的「教育」--傳教。

中小學生都不是自己選擇學校,有些父母亦不明白這些教會學校的真正辦學理念,只考慮是否名校,於是教會學校就會有一群群新血排著隊接受基督教思想的植入了。

童年和青少年期間,本來就是吸收知識的黃金時期,而且思想尚未成熟,又會比較傾向相信權威人士,加上日夜洗腦,又強制要修讀宗教科(Religious Studies, R.S.),在這些期間以學校的環境來灌輸基督教思想,可謂十分有利。

部分僥倖沒有被這些洗腦攻勢得逞的非教徒學生,就得承受一系列校內的「隱性歧視」,包括老師偏幫教徒學生,卻忽略、冷落甚至排斥非教徒學生;浪費時間參與強制性的宗教活動,包括早會祈禱、佈道會、課堂上傳教;強迫修讀對非教徒無用而浪費時間的宗教科及參與宗教科會考,而該科的會考成績就決定是否能繼續在該校升讀中六(即使其他正常學科如何的好);課外活動、課室壁報等,都充滿宗教色彩。在這個不公平的學習環境下,某些非教徒學生就會出現熱水瓶活塞效應:「壓迫力越大、反抗力越大」。反基於是就在這校園形成了。

在校園裡,反基不敢輕易表露身分,否則就意味著與教徒同學、老師及整個學校對立起來。他們只能寄人籬下、忍氣吞聲,跟隨著去參與一切帶基督教色彩的課內和課外活動,浪費時間修讀一些與自己無關的基督教宗教科。假如不幸地反基身分暴露了,學校會覺得那是青少年的反叛,他們都會威逼利誘,包括「心理輔導」,希望能將反基「教好」,成為在學校乖乖不作聲的小綿羊。某些反基,則忍辱負重,期待著畢業的一天,就是呼吸自由思想空氣的一日。

4. 教徒父母的子女

作為教徒父母,當然希望子女都成為基督徒。基督教的某些教派,都容許嬰兒受浸/洗,又或者作「嬰兒奉獻」,這都反映教徒父母希望組織「基督化家庭」(全家上下皆為基督徒,一起過著教會建議的教徒生活)的願望。自幼父母安排的崇拜、教會生活、選擇教會學校,令這些子女對基督教認識非常深,同時亦較容易了解到教會虛假和醜惡的一面。越了解,就對這個宗教越反感,慢慢就成為了反基。亦由於他們通常都是自幼入教,所以這類反基往往同時也是離教者。尼采就是其中一名代表人物。

在父母的軟硬兼施下,子女若有任何宗教上的異心,亦會噤若寒蟬。假如子女提出要離教、不去教會、不參與宗教儀式、甚至飯前不祈禱等,都會被父母責罵,亦會被視為反叛。其實,這樣實在有違人權,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十八條中指出:「人人有思想、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權利;此項權利包括改變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,以及單獨或集體、公開或秘密地以教義、實踐、禮拜和戒律表示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。」由於子女仍要倚靠父母,所以最後可能仍不得已要屈服於父母的淫威下,直至日後能自力更生,才可以擁有久違了的自由思想天賦權利。

後記

在未有互聯網之前,反基一般都難遇知音,因為沒有了教會這個交友舞台後,就會各散東西。他們只能獨自拜讀各反基大師的名著,以獲得認同。但是,在互聯網出現之後,各反基就開始匯合在一起。由於大家思想和經歷相近,大家對反基的身分相當受落,獲得以前從未有過的共鳴。這本來是相當值得高興的事,但是「反基」這身分,在教會二元對立思想灌輸下,亦會對教徒造成「敵基督越來越多,罪惡也越來越多,正是預言中的末世快到了」、「外面世界果然危險,還是教會裡安全溫暖」的感覺,這可能會對正在猶疑離教的人造成心理障礙。

就以上我所分析的各種反基成因,都是由於曾經受過基督教/教會/教義/教徒的深程度傷害,部分反基甚至同時擁有超過一種上述的身分;一般教徒都認為反基都是源於仇恨,假如他們所說是事實的話,那仇恨的源頭就是來自這個宗教本身。反基可能對基督教仍然帶有仇恨,但是另一部分反基的出發點,其實亦是希望教徒能反思自己所信的:教義是否有矛盾、教條是否合理、教會是否真的關心教徒、自古至今教會、神職人員及教徒所犯下的罪行等等,這可以看成是關心教徒的一種表達方式,只是部分不想反思的教徒不能接受吧了。

原著:抽刀斷水
原載於基督教討論區 http://forum.hkudb.com/viewforum.php?f=7
歡迎轉載,唯請註明出處和保留全文,及只能作非牟利用途

參考:
Wikipedia, the free encyclopedia(維基百科全書),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Antichrist
Who is the ANTICHRIST?, http://www.bible.ca/D-AntiChrist.htm
在戀愛問題上,應否堅持「信與不信不能共負一軛」?, 基版FAQ, http://cfaq.org/collection/cfaq/f1.html
理智再臨者, 校園與基督教, 反基督帝國, http://hk.geocities.com/anti_christendom/a41.html
吳國偉, 宗教教育,教育宗教?, 香港基督徒學會, http://www.hkci.org.hk/ed.htm
離教者之家, http://exchristian.hk/
離教者之家的迴響, http://forum.hkudb.com/viewforum.php?f=8
一軛專區, http://forum.hkudb.com/viewforum.php?f=16
校園與基督教討論區, http://forum.hkudb.com/viewforum.php?f=20

~全文完~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