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28日

救贖與受苦的關係

原載於離教者之家

耶穌在十字架上受苦,為拯救世人贖罪代死,是基督教的核心教義之一。一般教徒說的「信耶穌」,並非要說只相信歷史上曾出現這個角色,而是相信耶穌是基督(救世主)(這個「信」還有其他一系列的含義,詳見《使徒信經》、《尼西亞信經》及《亞他拿修信經》)。

這個教徒一直視之為常的教義,其實背後卻是極不合理的。

受苦?救贖?

基督教的文獻中,集中在說這受苦的過程及背後意義:「上帝差遣獨生子,『道成肉身』的耶穌,親自釘死在十字架上,無條件為世人承擔罪過,以無罪寶血洗清世人的罪,成全了神對人的救贖,使世人不活再在律法之下,而是在恩典之下……」

以上概念,被反覆地唱頌傳揚著,然而,卻完全沒有真正回答為何這次犧牲是與救贖世人有關係的。

有人說,唯獨耶穌身為神的獨生子,以無罪之身作出犧牲,才可以為世人救贖,唯獨耶穌的寶血,才可以洗淨世人的罪,其他人的犧牲是不能作救贖的。意思就是,這是一個特別的安排,不能按一般常理去解釋。

好吧,既然是如此特別,那犯不住如此做「大龍鳳」(意即陣容隆重的戲劇),由受苦、折磨到死去,劇力萬鈞,扣人心弦--基本上,不必流血,當眾撒一泡「聖尿」,就可把世人的罪洗得乾乾淨淨的了!

也許這是針對一些人認為「公平」的心理,即是作出重大犧牲之後,就一定會有相當回報,這和動畫「鋼之鍊金術師」中「等價交換」的概念相若。

一廂情願的天真,過分簡化的善惡觀念,造就了這個傳頌多時的神話。

受難場面的安排

這場受難,究竟是神事先預知的,抑或神事先都不知道?

假如是後者,神就再不是全知了。

假如是前者(神事先預知受難會發生),那麼這場《受難曲》就是經過精心安排,呈現給世人的世紀巨獻。劇中主角耶穌受盡苦難、折磨,之後釘上十字架、死去、復活……這一切,都是按照劇本安排好,演員演技出眾,編劇煽情,為的只是令觀眾感動落淚。最後,台前幕後導演、演員等在頒獎台上領獎時,大家才知道劇中人物其實沒有死;整場受難都是虛假的。

單單這場受難,原來已構成上帝是否全知的矛盾。

世人流下的眼淚卻是真實的,這場受難自古至今的確賺到很多同情,這是發自於善良的人,對受難者同理心和易地而處的想法。

腦科學解釋

社會神經學(Social Neuroscience)是腦科學中的一個新領域,探討生物腦部與社會之間複雜和動態的相互作用。在研究兩個人的腦神經迴路,腦部互動時發生的活動時,發現幫助他人是腦神經系統的原始預設值。也就是說,如果我們去關心一個人,我們就會自動有同情心,自動感受到他們的感受。研究發現大腦中有一種神經元,在大腦中就像Wi-Fi無線網路一樣會發射訊號,訊號瞄準對應到另一個大腦中的同一個部位,以至「同感」自動產生,這種神經元被稱為「鏡像神經元」(Mirror Neurons)[1]。

這門新科學,解釋了倘若另一個人正受煎熬,人總是自動預備好是要給予幫助,這就是古語所謂「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」。因此,估計在基督教的集體崇拜中,教會內渲染著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情景,一眾教徒腦部之間不難出現互相影響的情況,出現對耶穌的集體同情現象。一些教徒特別有感覺,可能會感動落淚,他們的感覺是千真萬確的,只因他們特別具同情心,而非神化地較其他教徒更「屬靈」或「有聖靈住在心裡作工」之類。

究竟是基督教的影響令一些人特別有同情心,抑或根本是多數具同情人的人揀選了基督教呢?

根據這門科學,亦可以解釋為何信徒人數比例總是女多男少。[2]

當眾多感覺混在一起

受苦被基督教暗示成是與救贖有關,加入了教徒的同情因素,感同身受,與一些個人痛苦的經歷聯想起來,教徒希望為自己面對的痛苦找個理由和意義,往往賦予自己所經歷的痛苦一些救贖意味,成就了上帝的美意;又或者把自己真實的痛苦,與耶穌所受的痛苦作出比較,以作出假想出來的心理慰藉。

以上如果掌握得好的話,在心理上的確可以有助紓緩痛楚;但是如果掌握得不好,可能令一些人主動追求痛苦,成為強迫性自虐的一分子,通過自我傷害達至快感和榮耀,或透過自虐「交換」一些例如被愛與關懷的希望。

(完)

參考

1. 感同身受:鏡像神經元(科學人雜誌)
http://sa.ylib.com/read/readshow.asp?FDocNo=938&DocNo=1481
2. 男人更容易幸災樂禍
http://peopledaily.com.cn/BIG5/paper503/16784/1475535.html